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商务印书馆遗址 Commercial Press
宣传机构
打卡
  • 旧      址:宝山路东宝兴路口
  • 现      址:宝山路499弄
  • 形成时间:1920

宝山路499弄(原宝山路东宝兴路口),1907年至1932年,是商务印书馆所在地。五四运动爆发后,是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降地;五卅运动期间,是商务工人罢工爆发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居民住宅。

 

传播先进思想理论

1919年五四运动后,商务印书馆积极推动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不仅旗下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大力革新,“北京大学丛书”等新著也陆续问世。商务印书馆还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译作的出版和发行。“世界丛书”收录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之思潮及运动》,《东方杂志》在第十八卷第一号上发表范寿康翻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共学社丛书”收录陈溥贤翻译的考茨基名著《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东方文库》刊有范寿康、施存统等翻译的《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之后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等陆续加入。他们在商务印书馆这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在1921年底至1922年6月间任书记,沈雁冰在1922年7月至1924年间任地委委员。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委按照住处相近的党员编为一组的原则,将上海的党员编为4个组,商务印书馆小组为第二组。可见,商务印书馆不仅是新文化新思想传播之重镇,而且已发展成中共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

 

领导工人开展罢工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反剥削、反压迫、反帝爱国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紧接着商务印书馆印刷所也成立工会。8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指示,上海印刷总工会委员长徐梅坤到商务印书馆总厂,组织筹建由徐梅坤、沈雁冰、廖陈云(即陈云)、杨贤江、王景云等10人组成的罢工临时党团,徐梅坤任书记。之后,又成立15人临时委员会,陈云为委员长。在陈云领导下,商务印书馆工人举行了反剥削、反压迫的罢工斗争,总人数达3000余人。

同时,商务印刷工会致函上海总工会、上海学联等6个团体请求援助。该6个团体立即成立商务罢工后援会,成为商务印书馆职工的坚强后盾。8月27日21时,商务印书馆罢工中央执行委员会派出沈雁冰、王景云等13人为代表同资方代表高翰卿、张元济、王云五、鲍咸昌、高梦旦、王显华等在谈判协议上签字。8月28日上午,商务全体职工大会于东方图书馆广场举行,王景云任主席,沈雁冰代表罢工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谈判经过,解释协议内容,指出复工条件之主要项目如增加工资、承认工会有代表工人之权、改良待遇、优待女工等。商务印书馆工罢工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撰稿人:蒋明宝

 

资料链接

1.商务印书馆: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馆址位于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创建者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宝山路购地5万余平方米,兴建商印书馆总馆和编译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新馆建成,后设总务处印刷所、4个印刷厂、库房、尚公小学、疗病房、员工宿合等,成为中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企业。

2.沈雁冰(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嘉兴桐乡人。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5月,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0月,参加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1月10日,任《小说月报》主编。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沈雁冰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1928年夏到日本,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继续从事革命文化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部长,1981年3月逝世后,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