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厂旧址
宣传机构
打卡
  • 现      址:天通庵路190号

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闸北宝山路购地80余亩,陆续兴建总馆和多所印刷所,并新建库房、小学、疗病房、员工宿舍等建筑。1907年,商务印书馆总部新址在宝山路东宝兴路(今宝山路499弄小区内)落成,成为了闸北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出版印刷企业和重要文化教育事业单位,印刷出版了大量进步书籍、杂志。“一二八”事变中被毁于日军炮火。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因为有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的商务印书馆而成为中国文化出版重镇。一大批精英人物走进商务印书馆,如陈云、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周建人,以及后来在不同政治道路上奔波的王云五、王世杰、谢冠生等,他们在张元济麾下,成长为20世纪星光璀璨的精英群体。

茅盾(1896-1981)姓沈,名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他的笔名。1916年8月27日,20岁的茅盾从水乡小镇乌镇来到大都市上海。第二天上午,他走进位于河南路的张元济先生的办公室,从此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名员工,一干就是十年。初到商务印书馆,茅盾在函授学社从事阅卷工作。初出茅庐的他给张元济先生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对商务印书馆刚刚出版不久的《辞源》的看法。这封信至今没有找到,但茅盾的工作岗位却因为这封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开始与国文部的孙毓修先生合作译书,从此,在商务印书馆这一文化圣地顺风顺水,干得有声有色。同时,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博览群书。据说,除了上班,其余时间他都在商务印书馆的图书馆“涵芬楼”读书。通过日积月累,本来学术基础已经非常扎实的青年茅盾,很快在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从给学富五车的前辈如孙毓修、王西神当助手,到自己独当一面——主编《小说月报》,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一起,擎起中国新文学的大旗。与此同时,十月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也深刻地影响了茅盾。五四运动前后,茅盾开始大量撰写社会革命和妇女解放的文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很快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善于发现革命者的陈独秀先生在读过茅盾的一些文章后,引以为同志,并很自信地预计茅盾、俞秀松等人会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果然,1920年10月,茅盾就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事实上,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茅盾立足商务印书馆,以积极的态度和国际化的理论视野,为建立伊始的中国共产党翻译现代的建党学说和实务理论。后来党的建设实践证明,当时茅盾的翻译工作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同样,因为茅盾有商务印书馆这一工作平台,中共中央指派他为党中央的联络员,负责党中央与全国各地党组织的联络。茅盾做了五年的联络员,直到离开商务印书馆,期间没有发生一点差错,为党的初期建设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商务印书馆的十年,茅盾不仅完成了从一位进步青年到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蜕变,而且完成了从一位童话作者到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转变,同时从一位普通的助理编辑迅速成长为具有现代编辑知识和丰富编辑经验的编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