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遗址
工人群众运动遗址
打卡
  • 旧      址:宝山里2号
  • 现      址:宝山路403弄2号
  • 形成时间:1925.6.1

宝山路403弄2号(原宝山里2号),1925年6月曾是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所在地。原为一幢砖木结构,近百平方米带花园的石库门民居,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0年8月,该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级纪念地。现为公共服务设施。

 

“光芒万丈的明星”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的当晚,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反帝运动,发动上海民众罢工、罢市、罢课。31日晚,上海总工会筹备会在闸北虬江路46号广东会馆礼堂召开各工会联席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上海总工会,并决定将上海总工会机关会址设在闸北宝山路宝山里2号。6月1日早上,上海总工会在宝山里2号挂牌公开办公。

上海总工会“对外以反抗帝国主义,对内以拥护国权为宗旨”,是上海“20万罢工工人之总枢”。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写道:“于是光芒万丈的明星——上海总工会便于当晚出现了。”上海总工会的首任委员长是李立三,下属各科的正副主任为:总务科主任刘少奇,副主任谢文锦、孙良惠;交际科主任陈杏林,副主任赵子敬、郭尘侠;宣传科主任刘贯之,副主任严敦哲、张佐臣;会计科主任傅冠雄,副主任陶静轩、杨建华;组织科主任吴敏,副主任郑福宁、顾凤鸣。《上海总工会简章》规定该会有十项职责:(一)工人组织之发展;(二)统一工会运动;(三)整理各工会之组织系统;(四)指挥各工会之行动;(五)仲裁各工会(内)之争端;(六)指示上海工人共同奋斗之目的;(七)代表上海工人与全国工人密切之结合;(八)提高工人之智识,联络相互之感情;(九)促进各工会彼此间有效之互助;(十)保障工人利益,设法解决救济及职业介绍等事项。

 

反帝运动主力军

为加强对各工厂区联合斗争的直接领导,6月19日,上海总工会发出通告,对外设立5个办事处,并指派各办事处主任:高郎桥(第一)办事处主任吴芳,引翔港(第二)办事处主任郭继成,浦东(第三)办事处主任梁伟,小沙渡(第四)办事处主任刘华,曹家渡(第五)办事处主任张佐臣。办事处成立后,所属各工会直接归各办事处联系。由各工会向所在地办事处选派3人帮助办理工会中对内对外一切事宜。在加强地区工会组织的同时,还按系统建立纺织、钢铁、印刷、运输等产业总工会。上海总工会除对极少数基层工会直接领导外,多数基层工会均归各区办事处领导。为加强工人思想教育工作,7月中旬又增设演讲科。此外,还增设救济委员会和码头工人委员会两个专门委员会。

6月11日,上海总工会创办了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后改为三日刊、五日刊)。上海总工会成立后,立即号召各行各业的工人群众尽快组织工会,齐心协力反对帝国主义的屠杀。从此,上海各厂工会的组织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上海总工会会所于7月10日从宝山里2号迁移到共和路和兴里27号。

上海总工会是在五卅风暴中诞生的,广大工人在反帝斗争中深切体会到“欲根本谋自由与解放,非组织工会不可,欲集中力量,要非联合各工会组成总工会不可”。其从诞生起就是上海工人阶级的光辉旗帜,是上海工人阶级利益的真正代表,工人称之为“为国谋利,为工求福”。

撰稿人:刘伟星

 

资料链接

《上海总工会日刊》:1925年6月11日,上海总工会创办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以下简称“《日刊》”),后改为《上海总工会三日刊》《上海总工会五日刊》。《日刊》得到刘少奇的关心和指导。五卅运动中,《日刊》在报道“三罢”斗争、指导工人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日刊》编辑部设在宝山里2号,由总工会直接发行,版面为8开一张正反两版。存世最后一期是1926年11月5日出版的第1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