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闸北第二儿童福利站
  • 旧      址:天通庵路51号
  • 现      址:天通庵路51号
  • 形成时间:1948年春

天通庵路51号,1948年间为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闸北第二儿童福利站(简称“第二儿童福利站”)所在地。此处在当时属于闸北棚户区,中共党组织就在这里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将第二儿童福利站打造成为隐秘的红色堡垒。建国后,草棚屋已拆。现为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二儿童福利站的建立

第二儿童福利站的建立与十八民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八民校是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的唯一一所自建校舍的民校。据十八民校负责人张耀忠先生回忆:民校入学对象全是中小工厂企业工人、职员、失学失业青年和家庭妇女,教学时间是晚上,形成了她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贴近社会、工厂、地区、城市贫民的特色。自此,民校成为开展地区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名义上是推广民众教育的官方成人民众夜校,实际上是中共党组织开展地区工作的秘密据点,自始至终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乔石、庄志华、冯援等曾先后代表上级组织与民校的党组织进行单线联系

1948年春,在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的支持下,中共党组织在闸北棚户区建立了第二儿童福利站,由张耀忠兼任站长。先后到站任教的有李海斋,茹炜、王瑞兰、唐炎南以及“小先生”刘美华、邱美珍、钱以平等21人。后来,他们在天通庵路51号一块荒地上搭起了三间草棚,作为儿童福利站的办公地点。儿童福利站的成立,为民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参与救灾工作密切联系群众

1948年冬,闸北棚户区连续发生了五次大火灾,上千家棚户被烧毁。寒冬腊月,灾民无处栖身,处于极度饥寒交迫之中。儿童福利站的同志奋不顾身,立即投入救灾工作。一面向当地政府和保甲长呼吁,将灾民暂时安顿到附近学校避寒;一面向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求救,请求在物资上予以帮助。同时,发动十八民校的师生到酒楼、舞厅等处募捐,将筹集的现金立刻购买大饼等食品分发灾民充饥。

令人气愤的是,当时闸北区公所竟乘火打劫,命闸北警察局出面强行收回灾后棚户区的地皮。得知这一情况后,儿童福利站的同志利用报纸制造舆论,支援灾民进行反抗,迫使警察当局停止执行。儿童福利站以实际行动进一步密切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取得了群众的信任。随后,儿童福利站又增了西宝兴路王家宅、虬江路徐家宅等4个据点,发展了5名党员。1949年初,中共上海党组织按地区划分,第二儿童福利站的全体党员划归闸北北站分区委领导。

撰稿人:张 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