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庵路三丰里31号曾是中国济难会(筒称“济难会”)全国总会临时委员会办公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居民住宅区。
大革命高潮中诞生并壮大
1925年9月14日,在中共上海区委领导下,为营救、保护、支援在革命运动中被难同志,由恽代英等人发起,成立济难会。9月20日,济难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筹备会,推选韩觉民为主席。会议通过了杨杏佛等50人签字的《中国济难会发起宜言》、组织章程等,选举恽代英等13人为筹委会正式委员,侯绍裘等5人为候补委员。会址设在宝山路三德里A字3号。10月4日,筹委会以传单形式向社会各界发出《济难会告学生书》《济难会告工人书》《调查被难者情状函》。
同年10月25日,济难会在三丰里31号召开代表大会,上海各界团体及个人代表80余人出席。大会讨论了发展会员、国际联络、募集经费等事宜,通过8项决议案,决定将筹备委员会改为济难会全国总会临时委员会,三丰里31号为办公地。此后,济难会即由上海向全国发展,江西、广州、长沙、天津等地相继成立省总会。
风云变化中坚持革命援助
济难会的救济活动涵盖精神、经济、法律、政治各方面,为参加解放运动而被捕入狱人员提供通信联络、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代请辩护律师,以及组织请愿、示威等声援活动。1926年10月,上海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当局残酷镇压革命群众。11月18日,济难会发表《拥护人道宣言》,谴责暴行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仗义执言,以身正义,共挽狂澜”。之后,又成立了“营救被捕市民委员会”,派员探望狱中革命者和群众。1927年3月,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济难会组织慰问团深入战区和医院,向起义者赠送食物。起义胜利,济难会又成立募捐委员会,为受伤者提供救济金,向牺牲者家属发放安葬费。
除救济活动外,济难会还担负起组织群众的工作。济难会会员的会费每人每月仅为铜板5个,这使一切有救国之心的人都有机献出一份力量。济难会开展政治训练和教育,把群众悲天悯人的慈善情感渐渐转移到正确的革命观点上去,使每个会员都知道参加济难会就是为了拥护革命。
形势危难中被迫停止活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济难会转移到武汉,后又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其间,被迫转入地下运动,出版《济难》《人道》《白华》《牺牲》等刊物,揭露当局罪行,开展革命宣传。1929年12月,济难会改名为中国革命互济会(简称“互济会”),继续开展援救革命者工作,先后参与营救关向应、刘晓、彭康、陈赓等人。为抚育被难者子女,互济会在上海开办大同幼稚园。1931年初互济会各级组织遭当局破坏,中共中央委派邓中夏于1932年底对其进行重建。1933年5月,邓中夏被捕,互济会处境复趋困难,逐渐停止活动。
济难会自成立,经改名为互济会,到最终停止活动,其在声援革命斗争、维护人民正当权益、营救革命者及建立统一战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革命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撰稿人:黄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