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三德里革命文化进步人士活动地 Sanderi site
  • 旧      址:宝山路三德里
  • 现      址:永兴路58弄
  • 形成时间:1922年5月

三德里革命文化进步人士活动地

永兴路58弄(原宝山路三德里),1922年5月至1929年,是革命文化进步人士活动地。三德里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居民住宅。

 

革命文化进步人士的活动阵营

三德里建于20世纪初,坐北朝南,里弄内有20余幢两层石库门住宅。因临近商务印书馆,大部分住宅由商务印书馆职员承租。创造社、新女性社等多家进步杂志编辑部也选址于此,分别出版《创造》(季刊)、《济难》《新女性》等多种进步刊物。

 

瞿秋白、杨之华、恽代英、张闻天、杨贤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郑伯奇、阳翰笙、潘汉年等曾在此居住。他们不同凡响的社会活动,出类拔萃的文学创建,使三德里成为革命文化进步人士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营,散发着浓郁的革命文化气息。

 

《创造》(季刊)的诞生地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团体。1922年,郭沫若等为主的创造社成员在三德里A11号设立《创造》(季刊)编辑部,出版《创造》(季刊)等刊物。5月1日,《创造》(季刊)第一期出版。1922年至1924年2月,《创造》(季刊)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发行,第一卷计4期,第二卷计2期,共出6期。

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一卷第3期刊登仿吾(成仿吾)的《歧路》。文章批评了《礼拜六》等刊物,说:“第一他们是赞美恶浊社会的,他们阻碍社会的进步与改造。第二他们专以鼓吹骄奢淫佚为事。第三他们专以丑恶的文章,把人类往地狱中诱惑,他们是我国思想界与文学界的耻辱。”文章向青年人发出呼吁:“现在的时代要求你们即时的决断,禁止你们助恶的行为。”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创造社成员一致主张新文学的建设,他们批判粗制滥造的作品,抨击龃龉的翻译,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这是创造社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稿人:王 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