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路403弄(原宝山里),1925年6月4日至27日,曾是《热血日报》编辑委员会所在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居民住宅。
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日报
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配合当时革命形势,更好地领导人民的反帝斗争,决定出版《热血日报》。瞿秋白任主编,并从中共中央宣传部,上海《民国日报》抽调了郑超麟、沈泽民、何味辛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1925年6月4日,《热血日报》创刊。《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卅运动的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为4开一张,设有社论、要闻、国内要闻、国际要闻、紧要消息等栏目。另外,还设立副刊《呼声》,刊登小评论、杂文、通讯和文艺等。报纸的内容以新闻报道为主,具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鲜明的革命态度。在五卅运动期间,它曾大量报道工商学各界的群众斗争,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传播国际无产阶级支持中国人民的消息。
瞿秋白与《热血日报》
《热血日报》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息息相关。他不仅任主编,题写报头,还撰写《发刊辞》:“洋奴,冷血,这是一般舆论所加于上海人的徽号!可是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热血日报》报名就是根据瞿秋白“哪有公理?只有热血”一语而来的。
瞿秋白作为报纸的主要撰稿人,除写社论、编新闻、看报纸的校样外,还担负编委的许多事务性工作。由于处于地下状态,他经常秘密来往于中央机关、编辑发行站和寓所之间。报社房间狭小,陈设简陋,灯光昏暗,工作环境极其艰苦。瞿秋白拖着肺病之躯,常常和其他同志围坐在一白木长桌上,忍着酷暑,挥汗工作,通宵达旦。他曾对妻子说:“这项工作比在大学讲台上讲课要有效得多。”《热血日报》短短24期,瞿秋白就发表25篇文章,平均每天1篇多。有一次,瞿秋白见一个工人在看《商报》,就和他聊起来。工人诉苦说:“没有合适工人看的报纸,现在报纸都看不懂。”瞿秋白很受启发,在编写时特别注意文字的通俗,力求用口语,尽可能使用方言,文章的观点开门见山,文章的篇幅尽量短小精悍,使工人有空看,看得懂,喜欢看。他在报纸上发表许多民间小调和说唱作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被压迫民众的喉舌
《热血日报》是一张面向广大工人群众的通俗报纸,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密切配合政治斗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其内容丰富、编排新颖、体裁多样、语言通俗,深受广大爱国民众的欢迎。除其版面上的文章一针见血外,其报边也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印有“中国人不能受外国人统治”“中国的上海归中国人管理“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等标语口号,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热血日报》出版10期,销量即达3万,投稿、通信与亲来接洽者日以百计,“此固由于本报之敢言,亦足见民心之未死”。因而就更加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嫉恨。6月28日,奉系军阀强行查封该报,逮捕了印刷所经理徐上珍,并将还没有发出去的2800份报纸予以没收。从6月4日出版到6月27日,《热血日报》发行24期,在中国革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撰稿人:刘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