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公理日报》编辑部和发行所遗址
  • 旧      址:宝山路宝兴里6号
  • 现      址:宝山路581号
  • 形成时间:1925.6.1

宝山路581号(原宝山路宝兴里9号),1925年6月是《公理日报》编辑部和发行所,也是郑振铎的住处。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居民住宅。

 

《公理日报》的创办

1925年5月30日,上海南京路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由此激起了全国的反帝怒潮。郑振铎目睹上海各报屈从租界当局压制,“对于如此惨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大残杀案,竟不肯说一句应该说的话”,内心极为忧愤。6月1日,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王伯祥、楼适夷、应修人等磋商,决定邀请十多个团体成立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并以该会名义创办《公理日报》,为伸张公理进行呐喊。6月3日,《公理日报》的创刊号出版发行,《公理日报》报头由叶圣陶题写,每期8开4版,报社社址设在天通庵路三丰里24号。《公理日报》办报宗旨是“发表我们万忍不住的谈话,以唤醒多数的在睡梦中的国人。”

《公理日报》版面活泼,文字精悍,其主要内容是揭露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报道海内外支持五卅运动的消息、文告,抨击有关方面的暧昧态度。在各栏目中,“社会裁判所”编得最有特色,它让全体同胞当“裁判官”“惩戒与人异趋的奸细”。

 

工人运动的宣传武器

在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精心经营下,《公理日报》成为工人运动的宣传武器。《公理日报》创刊号提出:收回英租界、让英政府向中国道歉、立即释放被捕群众、惩办肇事捕头及巡捕、抚恤死者、赔偿伤者损失等强烈要求。并呼吁“使英人对吾人要求全数照办而后止”。这天的《公理日报》还刊登了顾正红被害的经过。随后,《公理日报》还曾登载《国际革命者救济会宣言》,其中有萧伯纳等国际名人斥责五卅惨案的言论。叶圣陶以“秉丞”的笔名相继发表《华队公会的供状》《不要遗漏了“收回租界”》《无耻的总商会》等9篇文章,号召坚持开展反帝斗争。《公理日报》带头揭露上海各报不敢报道的五卅事件真相,及时报道工人、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社会影响很快便超过了《申报》《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报,日销量曾达1.5万至2万份。

《公理日报》在五卅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经费困难,加之印刷厂受到租界当局威胁,于6月24日出版第22期后被迫停刊。郑振铎在《停刊宣言》里指出:“我们由这次的事,益明白‘公理’是要实力来帮助的。赤手空拳的高叫‘公理’、‘公理’,是无用的。”

撰稿人:范建英

 

资料链接

郑振铎(1898—1958),化名陈敬夫,祖藉福建长乐,出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他是我国现代文学运动倡导者之一,著名作家、文学史家。1921年春至1927年5月,居住于宝山路宝兴里9号。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旬刊》。1921年5月,由沈雁冰介绍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后主编《儿童世界》《小说月报》等刊物,曾兼课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为支持五卅爱国运动,与沈雁冰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罪行,这一时期,他编写出版了《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