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寻史问迹 红色宝山
《中国青年》出版领导机构遗址
  • 旧      址:宝山路宝山里
  • 现      址:宝山路403弄92号
  • 形成时间:1923年初

宝山路403弄92号(原宝山里),1923年初曾是《中国青年》出版领导机构所在地。原建筑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现为居民住宅。

 

中国青年的指路明灯

1923年初,中共中央机关的印刷机构转移到了闸北。随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出版领导机构也迁址到了宝山路宝山里,并选址在弄口西边的第一幢房子内,这幢房子是邓中夏(化名邓安石)的住所。自此之后,闸北便成了共产党领导革命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地区。在宝山路的居民区内住着蔡和森、李立三、邓中夏、瞿秋白、许德良等。陈独秀,恽代英、肖楚女,董亦湘等经常到宝山路宝山里和联盛里讨论研究革命文化出版工作。

《中国青年》的诞生,中央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青年是革命的未来。为了办好《中国青年》,中央委派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时、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青年英才担任《中国青年》出版机构的负责人,《中国青年》在他们的主持下,办得有声有色。《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使命就是:“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中国青年》从此成为引导青年的指路明灯。


邓中夏、恽代英与《中国青年》

邓中夏与恽代英同是《中国青年》的创办者和主要编辑,封面上“中国青年”四个醒目的大字就出自邓中夏的手笔。1923年12月至1924年1月,他连续发表了《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论工人运动》《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等文,对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卓越见解。

1923年7月,恽代英应邓中夏之邀请,到上海大学任教。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恽代英出席会议,被选为团中央委员,负责宣传工作。青年团二大结束后,恽代英回到上海,驻足于宝山里邓中夏住所,一起筹办《中国青年》,担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热情洋溢的发刊词。《中国青年》的主编中,恽代英担任的时间最长,他除精心编辑外,还以“代英”“但一”“FM”等,发表约200篇文章和通信,受到广大青年的爱戴和崇敬,称他是良师益友。恽代英理解青年,关心青年,热爱青年。他不是用空泛的道理说教,而是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将革命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青年倍感亲切。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教育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撰稿人:刘伟星